微雅文学>科幻灵异>锦鲤精不想努力了 > 教化民众 李文耀和沈思君夫妇两的幸福生活
    第二十五章教化民众

    出了淮州之后一路向南,不远就进入了江州,但是李文耀所任的永镇县乃是在江州的最南边,所以他们还需要穿过江州一路南下,到了江州的最南边,相当于路过了整个江州,见到了江州的繁华。

    江州和淮州相隔不远,但是却完全不一样。淮州比较靠北,水不够多,天气不够热,农作物收成不算很好,经济不甚发达,且有戴家这个大世家豪门把持,皇权正在与其争夺底盘,百姓过得不算稳定。

    但是江州不同,江州乃是天下豪富之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基本上江州争到了,半个国家的银子、粮食和百姓就都有了。所以在战争年代江州破坏最严重,皇帝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打江州。但是仗打完了之后也花了百倍于其他地方的经济恢复江州。

    因此江州算是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地方,又是个及其富裕又有油水的地方,对于李文耀这个背靠慎南郡主和皇上的人来说是个极好的地方,他来这里基本上就是享福的。

    不过也因为他不算是皇上的嫡系人马,乃是慎南郡主这边的人,皇上给他做的是江州之中最不发达的永镇县的县令。

    从“永镇”这个县名就能看得出来,当时这个县的人反抗新朝及其严重,皇上在这里打了不少仗,死了不少人,还有很多人不服,才会将原本的县名该为“永镇”,希望转一转这里的风水,让这里日后不要再有人造反。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永镇县即便是江州最尾巴的县,也比淮州的州府还要繁华,县令和家人住的县衙后宅比起淮州州府还要繁华大气,一下子就让沈家人和李文耀的生母瞪大了眼睛,觉得日子太好过了。

    李文耀和沈思君倒是对这些富丽堂皇的装饰没有什么惊奇的,沈思君是因为不关心这些外物,李文耀则是因为心中怀着大志。但是他悄悄看见自家娘子如此“视金钱如粪土”,倒是暗自开怀,对自家这个厉害的娘子又更喜欢了几分。

    可是真的上任之后,李文耀却发现这个地方也不是那么好在的,他想要插手县里的各种事物都没有办法。

    刑名官司很少,因为这边乡里有很多有名望的里正,虽然世家豪族基本上被杀光了,但是乡党还是不少的,他们一个族之内,一个里之内很多事情都“自决”了,还信奉“生不入衙门,死不入地狱”的说法,等闲不会告到县衙来让李文耀断案。

    而税收各种已经由钱粮师爷等等每年按照规格算好了,这些人说不得还是皇帝的心腹或者暗探,李文耀等闲不想轻易地更改税收这些,因为他也不想从中捞钱,不愿意懂了皇帝的钱袋子,惹怒了皇帝,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他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真的非常非常少,想了半天,他最终在沈思君的建议下教化民众,倡导让大家多读书识字,兴办学堂。

    这好歹也算是一项政绩啊!而且因为江州的其他县学习考试都非常厉害,永镇县的成绩太差了,此时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都算是巨大的成绩了。

    李文耀虽然是通过九品中正制上位的,但是他本身才学过人,又有着慎南郡主这一层关系,他可以让学子们好好念书,然后再告诉学子若是成绩出众入了他的眼,他能让慎南郡主帮举荐人才,所以一下子就笼络了不少人心,在身边聚集起了不少的人才。

    沈思君这个“慎南郡主关门弟子”的名头也很好用,她在慎南郡主的同意下,在永镇县租了一块地方兴建了一个韵诗女学的分校,开始招收女学生,报名的人也是趋之若鹜。

    无他,皆因江州太过于繁华,家中的女子们早已不用辛苦挣钱,父母们钱多了,就有余钱培养女儿,江州女儿琴棋书画洋洋精通,说亲是极好的,或者是给大官做妾也是极受欢迎的,所以他们也舍得在女儿身上投钱。

    韵诗女学名声在外,收费也不见得比其他女学贵多少,何不让自己女儿去考学试试呢?说不得还能搭上慎南郡主的关系呢。

    你们看看这沈思君,只不过是一介平民之女,父亲是个木匠,都能混到今天这样县令夫人的地步,我家闺女人品才学样貌都这么出众,难不成还能比不上她?

    因此让慎南郡主惊讶的是,韵诗女学永镇县分馆的招生非常的顺利,踊跃报名的女子太多了。

    但是沈思君时间精力有限,而且她建这个女学分馆最重要的是好玩,没有经历过,自己也想做一做山长,一小部分才是为了帮助夫君李文耀在县里打开局面,所以她招生极为严格。

    她会在粗略的笔试之后,看着比较合心意的女子都面试一番,若是那个女子见识不错,很有新想法,那么不管她现在学问基础如何都能收入门墙,年龄大小也都不是问题,还招收过一个已经嫁人生孩子后又和离回家的女子入学,那个女子唤作苗彩文,已经二十五岁了,和其他地方的韵诗女学完全不一样。

    一般人的眼中,女学招收的学生都是十岁以下的小孩子,这样才好教导,可是沈思君那个二十五岁的学生一收,马上天下哗然。

    沈思君却不管别人的攻讦,但是做人这么多年,她也学聪明了,不再对这些攻讦不置可否,而是强硬地说道:“孔夫子都说‘有教无类’,我这只不过是在遵从圣人的教诲,如果有人不服,就不要再称自己的读书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