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雅文学>都市青春>国潮1980 > 第526章 人情交换
    其实在和宋华桂所做的人情交换上,宁卫民多少有点过虑了。

    要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初,京城就没有真正生产西餐餐具的厂家。

    马克西姆餐厅又是要做把法餐高雅格调、浪漫情怀引入共和国的前驱者。

    那是下了重注的,明确了不单纯追求利润,宁可承担长期的亏损,也要保持巴黎总店的风貌的经营策略,并且不会轻易退出。

    所以自打马克西姆餐厅正式立项的签字仪式那天起,宋华桂就一直在为如何保证餐具供给的事儿烦恼。

    很简单的道理,这种持续性的消耗品如果永远使用进口货,成本太高了,必须尽力做国产化的努力。

    但偏偏这年代信息流通又闭塞的很,找到有能力供给的厂家,绝不是件容易事儿。

    实际情况就是,总公司这边好几个人,成天拿着从巴黎空运而来的一套餐具作为样本,就跟无头苍蝇似的满京城的转悠啊。

    但因为没人了解工艺品美术行业的情况,处处碰壁。

    别的不说,盘子这关就不好过。

    无论是他们找到的陶瓷厂,还是陶瓷店,全都因盘子胎太厚声称做不了。

    最后好不容易有个人算找到了珠市口的湖南醴陵陶瓷店,厂家才答应可以尝试承接。

    刀叉就更不易找到下家了,问哪儿哪儿都摇头,所有人都束手无策。

    还是多亏模特表演进了中南海,宋华桂能有机会与上层诉苦。

    这才得到了特批的三吨镍白铜,并交由沪海造币厂制成。

    至于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玻璃杯了。

    听着似乎没什么,可问题是外国酒水品种多,都有对应的杯子。

    尤其是法餐,对杯具更是讲究。

    红酒杯、白酒杯、香槟杯、水杯、海波杯、古典杯、烈酒杯、开胃酒杯、长饮杯、鸡尾酒杯、潘趣酒杯、爱尔兰咖啡杯……

    细分得有好几十种。

    然而这些在外国不难买到的杯子,国内根本就没有厂家能做的。

    何况需求量也不算太高,顶多每样几百个,不常用的甚至只需要百八十个,批量生产不划算啊。

    所以目前,总公司这边正在跟玻璃器皿展览会上找到的一家承德的玻璃杯厂协商。

    对方也是不情不愿的,很不愿接手,哪怕是外汇券结算。